从青岛海关了解到,分类通关试点在关区运行50天来成效凸现,在大幅度缩减通关时间提高通关效率,为企业省钱、省人、省时同时优化了海关监管资源配置。据了解,分类通关模式下,海关运用风险管理、企业分类管理等现代化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手段,将高风险货物和低风险货物的报关单证分类审核,低风险货物的报关单证由计算机快速审核,高风险货物的报关单证由海关实施重点审核和查验,海关作业方式也由以前的“纸面人工逐票审核”向“电子自动重点审核”转变。
对于海关实行分类通关后的变化,青岛远洋大亚物流有限公司报关报验部的部门经理刘俊深有体会。“首先是劳动力解放了。”刘俊所在部门平均每周有三、四百份报关单需要申报,其中大部分为出口货物。分类通关实施前,需指派两人负责各类单证从公司到海关的传输、递送,然后在报关台前台等候单子审结。实施分类通关后,安排一个工作人员就可完成报关事务,想知道审核结果,在查询机就可查到。
“其次是通关时间明显缩短。”刘俊说:“我们递上报关单几分钟后,就可以在查询机内查到单证的审核结果。”据青岛海关相关负责人员介绍,实施分类通关后平均通关时间缩短为6.6分钟,通关效率大幅提高。
改革的受益者不仅仅是企业。青岛海关所辖大港海关出口科内,原本16位审单关员目前缩减为10位,人均审单量减少61.15%,海关监管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能够集中人力加大高风险单证审核与查验力度。与此同时,大量的低风险报关单由计算机自动审核验放,也有效减少了人为干预,体现出海关执法的公平、公正。[中国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