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外需萎靡不振和发达国家陆续实施货币宽松政策,出口企业利润不断遭到蚕食。一位长期从事出口贸易销售工作的王先生告诉《金证券》记者,“我已经做了七八年出口贸易,但现在生意太差,只能放弃这块业务,转做进口食品生意。”
近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发布了一份对中国小微企业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过去一年,5.8%的外贸企业进行了裁员,近一成外贸企业暂停生产或主动减少业务。
王先生告诉《金证券》记者,其实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金融危机就已经初露端倪了,一开始受影响的大多还是出口到美国的工厂,但从前年开始,欧盟的订单也渐渐减少了。
国内一家大型成衣制品生产、出口商人士告诉《金证券》记者:“从2010年开始,欧洲国家需求开始减弱,从去年到今年,法、德、意的客户需求下降了20%—30%,这些国家是我们原来的主要出口对象。”
汇率变化也影响着出口企业的利润。上述人士告诉《金证券》记者:“人民币汇率上涨,以前接的订单利润就会下降。因为合同是以前就签好的,从签订合同到交付产品,有3到4个月的周期,人民币汇率上涨带来的成本只能公司自己消化。”
不仅外贸企业面临困境,一些以来料加工为主营业务的企业,订单也大幅缩水。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跟很多来料加工企业都有联系,一般情况是国外运过来的新鲜海鲜,经国内企业加工之后,再运到国外去销售,每年企业的销售人员都会去国外接订单。但今年销售人员出去一趟之后,几乎没接到什么单子,欧洲的需求尤其差。”
出口需求萎靡不振,外贸公司的销售人员也开始另谋出路。“7年前,我年收入有5万,现在还是5万。现在只能放弃这块业务,开始做进口食品生意。”王先生告诉《金证券》记者,“我现在负责的是进口副食品业务,比如说进口美国的巧克力,法国的葡萄酒、橄榄油,韩国的饼干等。”
王先生透露,比起出口,目前进口业务更加好做,赚得也更多。“销售渠道没问题的话,货很快就没有了。”
王先生的经历并不是个案。在刚结束的第88届全国糖酒会上,首次设立了进口食品专区,吸引了来自美国、意大利、英国、德国等国的近百家食品企业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