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引述《上海证券报》的报道称,在上海举行的「2010中国经济论坛:面临转折的中国经济」上,多位专家把脉中国经济,普遍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均指出,中国不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趋势。
樊纲表示,尽管11月份中国CPI涨幅较大,但中国经济并没有出现恶性通胀和全面过热的趋势。不过,控制流动性过剩依然有必要。
美国已经启动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备受全球关注,对此,樊纲认为,从绝对的量上来说,美国“二次量化”的6,000亿美元规模并不算多,流到其他国家的钱也会相对有限,但其带来的心理预期上的影响却非常明显。比如对美元持续贬值的预期。尽管近期欧债危机等因素导致作为避险资产的美元出现反弹,但美元长期走贬的趋势已经形成。美元贬值带来的结果是,其他货币面临的升值压力增大,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给中国等其他国家带来输入型通胀的风险。
中国最近公布的CPI增幅达到5.1%,樊纲对此数据也表示有些“惊讶”。不过他指出,中国经济并没有出现全面过热的趋势,尤其是相比金融危机前的那几年“加速增长”时期。他认为,不管是从国内还是国际环境看,中国经济当前不具备加速增长的条件。他预计明年的增长可能在8%至9%,较今年进一步放缓;而且,当前的通胀仍远低於几年前高达6%至8%的水平。鉴於此,他认为,中国还看不到出现恶性通胀的趋势。
但中国的确存在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樊纲认为,这主要因为2009年政策太过宽松,同时今年的贸易顺差有所增大,资本流入加大、加快。
在政策应对方面,樊纲认为,首先,由於经济不会全面过热,所以不需要全面紧缩,但是需要针对流动性过剩加以控制。就具体方式而言,他表示,从过去几年的经验看,即使是在2006年至2008年通胀较高的时期,调控手段仍是以数量型工具为主,他对会否加息持谨慎看法。一方面,加息还需考虑到国际利率环境,需要考虑汇率因素;另外,加息对於流动性调整的精确程度也更加难以把握。
其次,在资本流入压力增加的背景下,中国可以考虑适当调整对资本管制的管理。具体来说就是“控流入、放流出”。
第三,可以考虑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以部分抵消输入型通胀的压力。另外,考虑到明年很多地方政府将有新班子上任,所以防止投资过热也是决策者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
在谈及物价上涨时,范剑平指出,主因是农产品价格上涨。鉴於今年中国粮食已经连续七年增产,未来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将提高,这有利于稳定物价。
在谈及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时,上海银监局副局长张光平认为,中国香港、印度两个月来的外汇储备变化数据显示,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引发的外汇流入量并不很大。但也需要采取预防措施,因为一旦美国的失业率继续向上攀升,美国可能采取第三次量化宽松政策,届时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海外资金可能会大幅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