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总署对出口分类通关今年下半年起已在全国推开;进口分类通关在上海和黄埔海关试点的基础上,试点扩大到全国15个直属海关。
2009年起,海关总署在全国海关开展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出口分类通关改革试点。即在风险分类的基础上,海关通关管理系统根据是否涉税、涉证,将报关单划分为高风险重点审核、低风险单证审核和低风险快速放行三类通关作业模式。对诚信守法企业的报关单和其他经风险分析判别为低风险报关单(货物),由计算器快速验放,提高通关效率;对走私违法等诚信度低企业的报关单和其他经分析判别为高风险报关单(货物),实施重点审核和查验。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海关监管、征税、打私、统计等传统职能不断加重,反恐、贸易安全、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非传统职能快速拓展。而海关队伍加上缉私警察也不过只有5万人,因而面临着有限的行政管理资源和快速增长的业务量的突出矛盾。
如何做到既管得住,又不影响通关速度,找准这一矛盾的平衡点成为了关键。而最早起源于保险行业的风险管理理念,给了海关以启迪。
2009年7月,海关总署在北京、天津等15个海关对出口的海运和空运货物试点分类通关。这些海关出口报关单量占全国出口报关单量的96.5%。一年多来,从15个试点海关反映和相关评估情况看,达到了“优化监管质量、提高通关效率、整合资源分配、缓解关员压力”的改革预期目标。
据统计数据显示,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这些海关83%的出口报关单适用了低风险模式通关,实现了低风险货物的快速放行。从三种通关模式比较来看,低风险模式的整体通关速度比“高风险重点审核”模式快33.3%。
2009年起,海关总署在全国海关开展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出口分类通关改革试点。即在风险分类的基础上,海关通关管理系统根据是否涉税、涉证,将报关单划分为高风险重点审核、低风险单证审核和低风险快速放行三类通关作业模式。对诚信守法企业的报关单和其他经风险分析判别为低风险报关单(货物),由计算器快速验放,提高通关效率;对走私违法等诚信度低企业的报关单和其他经分析判别为高风险报关单(货物),实施重点审核和查验。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海关监管、征税、打私、统计等传统职能不断加重,反恐、贸易安全、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非传统职能快速拓展。而海关队伍加上缉私警察也不过只有5万人,因而面临着有限的行政管理资源和快速增长的业务量的突出矛盾。
如何做到既管得住,又不影响通关速度,找准这一矛盾的平衡点成为了关键。而最早起源于保险行业的风险管理理念,给了海关以启迪。
2009年7月,海关总署在北京、天津等15个海关对出口的海运和空运货物试点分类通关。这些海关出口报关单量占全国出口报关单量的96.5%。一年多来,从15个试点海关反映和相关评估情况看,达到了“优化监管质量、提高通关效率、整合资源分配、缓解关员压力”的改革预期目标。
据统计数据显示,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这些海关83%的出口报关单适用了低风险模式通关,实现了低风险货物的快速放行。从三种通关模式比较来看,低风险模式的整体通关速度比“高风险重点审核”模式快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