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海关的行政管理权和关税自主权被西方列强所把持。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海关主权回到中国人民手中,中国大门的钥匙已经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的手里。新中国成立之初,海关队伍主要由解放区干部、民国时期海关的地下共产党员和工作人员、1949年后培养的青年知识分子3部分组成。如今,在海关总署的统一管理下,全国海关共有46个直属海关单位,568个隶属海关和办事处,通关监管点近4000个。现有关员约5万人。中国海关基本任务是出入境监管、征税、打私、统计,对外承担税收征管、通关监管、保税监管、进出口统计、海关稽查、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打击走私、口岸管理等主要职责。
分类通关改革是海关最近便利合法进出的大手笔。高资信企业出口低风险货物由计算机快速审核,一票货物的通关以秒来计算。这样的通关速度是60年前的人们无法想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列强对中国大陆实行封锁禁运。中国海关贯彻中央政府决定的独立自主原则和保护贸易政策,实施对外贸易管制,建立以许可证为依据的进出口货物监管制度,对进出境活动进行严格管理。
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海关对进出境活动监督管理的重心由进出口货运转到对进出口非贸易性物品的监管,从主要对经济方面的监督管理扩大到同各种政治破坏活动进行斗争,保卫和防范成为改革开放前海关工作的两个关键词。
从1978年开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处在对外开放前沿的海关,把履行职能与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借鉴国际海关通行做法,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然而,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增长的进出口贸易量与海关监管资源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出口业务现场关员人均日审单量超过800份,极端高峰时曾出现个人日审单1200份。如何实现有效监管与高效运作摆在中国海关面前。出路只有一条,改革。
从“四肢协调”到“耳聪目敏”
2007年7月1日开关的深圳湾海关,在中国海关大家族中算个“后生”,然而依托大型集装箱检查设备、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通道自动核放系统、货检及旅检小型X光机、车载移动式车辆检查设备、智能告知管理系统等高科技“武器”,在深圳湾口岸实施了“重车自主选择通道通关”、“电子车牌自动识别系统与人工验放相结合”等高效通关模式,大大提高了通关速度。仅“通道自动核放系统”就将原来车辆通过海关通道需要2分钟,一下子缩短到了5秒钟。
同样是提速,杭州海关推出的空港进口货物“空中申报,落地验放”通关作业模式,使得装载进口货物的飞机在境外机场一起飞,舱单电子数据便通过SITA网传输到海关,电子报检、报关、审单等10项手续都可以提前进行。绝大部分进口货物在飞机落地后3小时内即可完成通关手续。
凭着“一眼看穿”的检查仪器、不断更新的监控设备、完备的数据库、四通八达的计算机网络,今天的中国海关正在向耳聪目明的智能型海关迈进。
1998年,中国海关提出了海关改革与建设两步走发展战略:用五年时间,在全国海关初步建立起现代海关制度的基本框架,然后再用六年左右的时间,到2010年前,建成比较完善的现代海关制度。
2000年9月,海关总署在大连召开全国海关通关作业改革会议,由审单作业、物流监控和职能管理三大系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支持的通关管理模式在全国海关正式投入运行。2003年,中国海关基本实现了以通关作业改革为突破口的现代海关制度第一步发展战略目标,基本实现了中国海关通关管理的“四肢协调”。
2004年,以风险管理机制为中心环节的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付诸实施,目标锁定为“耳聪目明”的智能型海关。
从“两水两陆”到“区域通关”
全国有众多海关,她们在各自的区域履行职责,形成了关区。如果你办理通关手续涉及多个关区,那么就要办理转关手续。然而有一天,原来泾渭分明的关区忽然“消失”了。
2005年10月25日海关总署在上海召开部分海关区域通关改革试点部署会议,决定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等11个海关率先试点推行区域通关改革,规范和简化转关监管,跨关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以及粤港澳间的跨境快速通关。2006年7月27日,全国海关区域通关改革阶段总结暨推广工作会议召开。会后,区域通关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区域通关改革起源于转关监管改革,发展于“两水两路”和“跨关区快速通关”改革。从2001年开始海关总署在黄埔、上海、深圳等海关开始口岸快速通关作业改革试点。试点内容主要包括直属海关间跨关区快速通关、口岸海关快速验放、隶属海关之间快速分流3个部分。2001年1月率先启动的“两水两路”跨关区快速通关改革,在广东省内和长江沿线共14个直属海关顺利运行,采取“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解决了进出口货物跨关区转关运输通关速度慢、通关成本高等问题,提速效果十分显著。2001年3月,广东陆路口岸快速通关作业改革开始推行,在黄埔、上海、深圳3个海关开始进行口岸海关快速验放和隶属海关之间快速分流试点,解决了口岸拥堵问题。
走进天津航运中心海关报关大厅,一排异地海关专门窗口引人注目。原来,天津海关在天津航运中心设立了专门的区域通关窗口,西安海关、乌鲁木齐海关、太原海关、兰州海关、银川海关、郑州海关、呼和浩特海关、石家庄海关专门派员开展区域通关业务。
而地处西部的成都海关今年上半年采用“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区域通关模式办理进出口货物货重21.12万吨,货值2.6亿美元,征收税款3.4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8%、6%和31%。
从“无纸通关”到“分类通关”
2007年12月27日,上海海关率先在全国海关业务量最大的通关现场——浦江海关驻上海航交所业务现场启动出口分类通关改革试点。
分类通关改革是全国海关长期探索的结果,为新形势下海关更好地履行把关服务职责探索了一条新路。1992年,部分海关和企业试行EDI无纸报关,200l年试行联网报关,2002年试行无纸通关改革,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分类通关改革通俗地说,就是海关对企业的报关数据不再平均用力,逐票审核,而是根据企业的资信情况和风险等级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作业方式。风险低的快速放行,风险高的重点监控验放。”上海海关监管通关处处长张亚平说。
“因为通关效率提高了,企业物流成本大大降低。通关效率乃至物流效率的整体提升,使我们有更充分的把握完成订单,对企业信誉的提升有莫大的帮助。”宜家(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海关事务部主管陈刚表示。
上海海关副关长闻学祥介绍说,分类通关改革不仅提升了海关通关效率,而且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部分审单作业岗位人员被解放出来,逐步向风险管理、查验物控、后续管理等领域倾斜,保证了有限的管理资源用在防控风险的“刀刃”上。同时,通过提高企业分类管理和风险分析水平,加大对高风险单证的监管力度,真正实现了有效监管。2008年,上海海关在平均出口查验率与往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查获率却同比大幅提高45%。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海关的双面。2009年中国海关着手构建大监管体系,以有效监管为目标导向、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环节、以综合监管为基本模式、以形成整体功能为根本要求,全面优化海关监管和服务,建立起新时期海关监督管理新机制。[大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