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港口货柜装卸运输作业旺季来临,相关行业为圣诞档期货物付运工作繁忙,业界人士表示,占港区货量近一半的香港国际货柜码头(HIT),近期在营运操作与服务质素、效率几方面出现不同程度变化与下降,导致大量货物囤积货场,货柜流通与装卸作业不畅顺,码头众用家心情焦急及颇有微言,即使行业向码头商反映意见后,亦未见有太大改善。业界促请HIT尽快改善操作与服务,以迎接旺季来临大量货物进出口。
码头发言人昨日在响应本报记者电话查询时,表示“经与操作部了解情况后,HIT并没有出现码头运作挤塞和延误的情况,码头运作一切正常。”但有码头用家透露,码头在两个月前已经出现货物交收延误的情况,目前情况是变本加厉。货主和货柜车司机都抱怨轮候交收货柜的时间太长。
发言人称码头运作正常
粤港内河船运商会主席洪潭源昨天在电话访问中表示,今年5月开始,HIT码头挤塞情况已开始浮现,近2个多月情况愈来愈严重。“内河船商在6月份的船运率只及高峰时期一半,我们已经想尽方法解决问题。”他们曾经试过组成联盟船队以船少货多进入码头泊位,减少滞留船只的数量,但也无助解决问题。他直指,怀疑HIT的码头操作出现了问题,令驳船公司断班、失预算,经营艰难。洪潭源警告,如果延误情况持续,只会迫使付运和承运的内河承运商转到别的港口装卸,不利香港航运发展。
航商指船货滞留严重
马士基的南中国区总监卡拉斯亦认为,货物和船只滞留的严重性,足以令他们把航线从香港迁往其他港口。日本商船三井(亚洲)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伯炎也持同样看法,认为这是在“鼓励”船公司撤离香港,尽管这并非HIT单方面问题。
熟悉码头运作人士表示,香港港口的操作模式一向以来是高标准及运作成熟,但现在已逐渐改变,中转货运扮演的角色愈来愈吃重,靠泊码头的中、小型内河船数量日渐增多,由于HIT原来是专为远洋货柜船靠泊而设,在场地安排特别货场及设施装置,不能完全适应航班密而载货量少的内河船操作,加上回旋余地不足,转变期间自然会产生一个“瓶颈位”。虽然HIT是世界一流的港口,但因为设计上不适应这种“根本问题”,港口难以跟上实际操作情况。
“雇一辆货柜车跑一趟要花几千元,一些公司宁可花相同价钱去承包驳船运一批货柜。”一名专业人士昨日透露,部分货主由于要节省管理费用和成本,改用海运取代以前以陆路货柜车运输方式,加重港口装卸压力。大量货物滞留的原因可能跟控制成本和改变运输模式有关。
洪潭源对此观点表示赞同。他表示,在广东西部地区来港驳船营运成本比使用拖车运箱来港的成本还低,吸引愈来愈多小船到那些港口装货,加剧香港港口的挤塞。据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今年头5个月内河船艘达到35760艘次,同比跌4.4%。
洪潭源认为,香港要长远地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增加驳船泊位。他说:“既然政府愿意兴建第三条机场跑道,留住空运中转货,为什么亦不重新考虑新建码头和装卸设备。”另外,有意见认为可以解决办法之一,是在屯门内河码头(RTT)附近增加后勤及物流用地,取消对码头限制只准靠泊内河船舶,应让近洋船舶挂靠装卸。
葵青部分后勤地建仓库
为解决货主在旺季面对的货物挤塞问题,部分码头用家一直建议政府增加物流用地,例如尽快发展物流园或是改变货柜码头后备用地用途。近日香港运输及房屋局响应业界意见,决定改变葵青港区部分后勤用地用途,建立仓库,又说对该片土地对HIT来说并非必需。此外,政府还会考虑在青衣西南步发展新码头,在2012年底就会发表初步研究报告。
香港货柜码头商会主席李耀光曾经向传媒表示:“葵青港区货柜码头的后勤用地是至今提升香港港口竞争力的最佳措施。”他对于政府决定用这片土地建立仓库而不继续用作货柜存放感到“奇怪”。HIT多年来都与香港政府讨论有关后勤用地的问题。码头负责人表示,设立后勤用地“有助解决驳船泊位短缺的问题。”